附錄B,內澇防治設計校核B、0。5.進行內澇防治設計校核時、徑流系數的取值與地表在干燥狀態(tài)下的入滲能力和地形坡度等因素有關。表7列出了美國奧斯汀市2012年,雨水排水設計標準,中徑流系數的取值。表7,美國奧斯汀市徑流系數取值。注、草皮覆蓋面積低于50.草皮覆蓋面積在50 75,之間,草皮覆蓋面積高于75 B。0.6。以下內澇防治校核案例來源于美國鋼鐵協會、American、Iron、and、Steel。Institute 編制的.Modern,Sewer Design.第四版 1999年出版、本規(guī)范在引用本案例時、考慮到美國排水設計和國內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本規(guī)范對原案例進行了簡化,便于讀者理解、1.場地情況 本案例的分析對象是占地面積約16ha的新建小區(qū) 小區(qū)內包括獨棟住宅,聯排住宅和一所公立小學。小區(qū)的整體地勢西高東低。東側以一條天然河道為界 其排水系統圖見圖3。2.設計標準 雨水管渠系統 2年一遇、城鎮(zhèn)內澇防治系統 當遭遇100年一遇降雨時。小區(qū)內路面允許的最大積水深度為道路中央以上200mm。3 流量計算方法,由于小區(qū)面積較小,因此采用推理公式法計算雨水設計流量。4。設計參數,當地的降雨強度資料見表8,當地標準規(guī)定的徑流系數見表9,為簡化計算、本案例各匯水分區(qū)的綜合徑流系數均采用0、35,當按100年一遇進行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校核時.綜合徑流系數提高至0、60,滿足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道路最大允許流量見圖4.圖3,設計案例排水系統圖表8 當地的降雨資料表9、當地標準規(guī)定的徑流系數圖4、滿足內澇防治設計標準的道路最大允許流量 假定位于最上游的檢查井,1。的集水時間為10min。5,計算過程,1 根據地形劃分匯水分區(qū)并布置雨水管道,2。根據2年一遇的降雨強度數據和集水時間計算各管道設計流量。坡度和管道高程布置,雨水管渠設計結果見表10、由于美國排水設計過程中還需以壓力流計算調整重力流計算結果,而國內雨水管是按照重力流滿管計算、只在內澇校核時允許超載成為壓力流。所以編制組引用本案例時,對原案例中雨水管渠設計的優(yōu)化過程進行了刪減。便于讀者理解、3,計算100年一遇降雨條件下的設計流量和雨水管道的最大過水能力 由此得出需要通過道路表面的設計流量.并與道路表面的最大過水能力進行比較和校核,檢驗是否符合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標準要求.需要說明的是。管道在有壓情況下的排水能力可以仍然按照曼寧公式計算、但是坡度不再等于管道的敷設坡度,而是應該等于其實際水力坡度、計算過程做了如下假設。管道粗糙系數為0 012,每段管道在有壓時的水力坡度與街道的坡度相同 因為假定此刻街道已經積水 且積水的水面線與街道坡度平行,在街道表面形成均勻流。管道的排水能力計算完畢之后。街道的過水量為總水量與管道排水能力之差,4、結論。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校核結果見表11 當降雨強度為100年一遇時 從1,檢查井至雨水排放口沿線各路段的最大過水能力均大于相應路段所需排除的設計流量.因此。排水系統設計符合標準要求,表10.雨水管渠初步設計結果 注、表示無數據 表11,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校核結果,注。規(guī)范編制組對該列數據經過重新計算。并對原表進行了修正,表示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