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地溫勘查7,3、1,礦體埋藏于當?shù)厍治g基準面以下的深度大于500m時,應在不同構造部位選擇代表性的探礦鉆孔測溫.7。3,2,小型礦床測溫鉆孔個數(shù)不應少于3個,大型礦床不應少于5個。鉆孔中的測溫點間隔宜為10m.礦體主要賦存標高地溫超過30 時、應增加測溫鉆孔的個數(shù)。7、3、3,對存在地熱異常的礦床 應采用航天或航空影像及其他遙感信息判讀,研究引起礦床熱異常的地質構造性質。規(guī)模及其分布規(guī)律.應采用地震物探、電法或電磁法調查礦床基底起伏形態(tài)、以及隱伏斷裂。導水構造的性質.規(guī)模,產狀,空間展布及其組合配套關系等。遙感和物探工作范圍應覆蓋全礦區(qū)?;蚋采w影響熱異常的地質單元、7.3,4 因深斷裂或火山機構等構造因素引起地溫異常的礦床,應增加測溫鉆孔的個數(shù) 以及流量測井和氣體分析等測試、研究內容,測溫鉆孔的個數(shù)應達到勘探鉆孔的30、應通過測量和分析研究。查明深斷裂帶,火山機構等地溫異常體的規(guī)模,產狀.以及其內.外部的溫度變化幅度 7、3,5,礦體主體賦存范圍平均地溫超過30,以及存在地下熱水的礦床,應根據(jù)巖石的熱物理性質對礦體和圍巖進行分類,應針對各主要熱物性巖類。分別采取巖芯樣品測定密度,比熱,熱導率 孔隙度等參數(shù) 并應分析熱物性參數(shù)的空間變化規(guī)律.應查明儲熱層及蓋層的巖性 厚度。埋深,孔隙率。滲透系數(shù)、給水度等、7。3。6.礦體主體賦存范圍平均地溫超過30。且因地下水活動而使地溫場發(fā)生復雜變化的礦床 測溫鉆孔的比例應達到礦區(qū)全部探礦鉆孔的50,以上。受地下水活動影響的鉆孔宜同時進行溫度和流量測井,巖性和含水性變化復雜的礦區(qū)。還應增加密度.聲波、電阻率、天然電位,天然伽馬 中子等其他測井項目。7 3,7.存在地下熱水的礦床,應專門針對熱水含水層進行1組。3組抽水試驗。應取得評價熱水的計算參數(shù)、每組試驗應完成3個降深,各降深之差不應小于10m。穩(wěn)定時間不應小于24h,在觀測水位的同時 應觀測抽水過程中水溫的變化.抽水結束后應持續(xù)觀測水位恢復的全過程。7、3。8,鉆孔溫度測井應在停止鉆進的1d 3d后進行.在測溫鉆孔中宜選擇有代表性的鉆孔進行放射性測井,測井孔數(shù)不宜少于5孔,放射性超過安全生產允許范圍時。應進行環(huán)境安全性評價,7.3,9 礦區(qū)地下水溫超過30、且預測熱水涌水量大于500m3,d時,地溫勘查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地熱資源地質勘查規(guī)范、GB.T 11615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7。3,10、地溫測量基礎數(shù)據(jù)和解釋成果應為相應礦區(qū)水文地質勘探提交資料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