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抗震墻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6。4.1.本次修訂、將墻厚與層高之比的要求,由,應。改為 宜、并增加無支長度的相應規(guī)定。無端柱或翼墻是指墻的兩端,不包括洞口兩側,為一字形的矩形截面、試驗表明 有邊緣構件約束的矩形截面抗震墻與無邊緣構件約束的矩形截面抗震墻相比,極限承載力約提高40、極限層間位移角約增加一倍.對地震能量的消耗能力增大20。左右、且有利于墻板的穩(wěn)定,對一,二級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當無端柱或翼墻時.墻厚需適當增加.6,4,2,本次修訂 將抗震墻的軸壓比控制范圍.由一。二級擴大到三級、由底部加強部位擴大到全高 計算墻肢軸壓力設計值時,不計入地震作用組合,但應取分項系數(shù)1,2.6,4,3,抗震墻 包括抗震墻結構.框架??拐饓Y構,板柱 抗震墻結構及筒體結構中的抗震墻 是這些結構體系的主要抗側力構件 在強制性條文中 納入了關于墻體分布鋼筋數(shù)量控制的最低要求 美國ACI、318規(guī)定。當抗震結構墻的設計剪力小于.Acv為腹板截面面積,該設計剪力對應的剪壓比小于0 02,時,腹板的豎向分布鋼筋允許降到同非抗震的要求、因此 本次修訂 四級抗震墻的剪壓比低于上述數(shù)值時,豎向分布筋允許按不小于0,15,控制,對框支結構,抗震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受力很大.其分布鋼筋應高于一般抗震墻的要求.通過在這些部位增加豎向鋼筋和橫向的分布鋼筋,提高墻體開裂后的變形能力、以避免脆性剪切破壞,改善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本次修訂,將鋼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的規(guī)定,移至本規(guī)范第6,4。4條、6,4、4,本條包括2001規(guī)范第6.4.2條,6。4,4條的內(nèi)容和部分6,4。3條的內(nèi)容、對抗震墻分布鋼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作了調(diào)整.6,4 5。對于開洞的抗震墻即聯(lián)肢墻,強震作用下合理的破壞過程應當是連梁首先屈服.然后墻肢的底部鋼筋屈服.形成塑性鉸.抗震墻墻肢的塑性變形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除了與縱向配筋有關外、還與截面形狀。截面相對受壓區(qū)高度或軸壓比 墻兩端的約束范圍,約束范圍內(nèi)的箍筋配箍特征值有關。當截面相對受壓區(qū)高度或軸壓比較小時.即使不設約束邊緣構件??拐饓σ簿哂休^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當截面相對受壓區(qū)高度或軸壓比大到一定值時,就需設置約束邊緣構件,使墻肢端部成為箍筋約束混凝土 具有較大的受壓變形能力,當軸壓比更大時 即使設置約束邊緣構件,在強烈地震作用下,抗震墻有可能壓潰。喪失承擔豎向荷載的能力,因此,2001規(guī)范規(guī)定了一。二級抗震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限值 當墻底截面的軸壓比超過一定值時。底部加強部位墻的兩端及洞口兩側應設置約束邊緣構件.使底部加強部位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紤]到底部加強部位以上相鄰層的抗震墻,其軸壓比可能仍較大 將約束邊緣構件向上延伸一層,還規(guī)定了構造邊緣構件和約束邊緣構件的具體構造要求。2010年修訂的主要內(nèi)容是 1。將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的要求擴大至三級抗震墻,2 約束邊緣構件的尺寸及其配箍特征值、根據(jù)軸壓比的大小確定 當墻體的水平分布鋼筋滿足錨固要求且水平分布鋼筋之間設置足夠的拉筋形成復合箍時.約束邊緣構件的體積配箍率可計入分布筋,考慮水平筋同時為抗剪受力鋼筋。且豎向間距往往大于約束邊緣構件的箍筋間距 需要另增一道封閉箍筋 故計入的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大于0。3倍總配箍特征值,3。對于底部加強區(qū)以上的一般部位、帶翼墻時構造邊緣構件的總長度改為與矩形端相同,即不小于墻厚和400mm、轉(zhuǎn)角墻在內(nèi)側改為不小于200mm。在加強部位與一般部位的過渡區(qū).可大體取加強部位以上與加強部位的高度相同的范圍.邊緣構件的長度需逐步過渡,此次局部修訂 補充約束邊緣構件的端柱有集中荷載時的設計要求 6 4。6。當抗震墻的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的3倍時、要求應按柱的有關要求進行設計.本次修訂。降低了小墻肢的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6 4.7。高連梁設置水平縫。使一根連梁成為大跨高比的兩根或多根連梁。其破壞形態(tài)從剪切破壞變?yōu)閺澢茐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