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地震反應計算6、1,一般規(guī)定6,1 2、本條規(guī)定了地震反應計算時的振動單位的選取.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線路一般較長、相鄰結構相互關聯(lián),抗震計算時整條線路整體建模一般不現(xiàn)實。所以宜根據(jù)軌道交通結構的特點和地質條件。劃分適當?shù)恼駝訂挝?。根?jù)現(xiàn)有的研究經(jīng)驗積累。地震反應計算中采用的結構模型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可稱為目標部分,是抗震計算需要得到合理精度反應值的部分、而另一部分是為了得到目標部分反應值而附加的部分.根據(jù)這一原則,振動耦聯(lián)性強的部分應劃分為一個振動單位。對于高架區(qū)間結構 一個振動單位中包括分析關心的一個目標結構部分、并同時考慮目標結構兩端部分的影響、圖1 對連續(xù)梁橋、目標結構應至少包含1聯(lián) 兩端部分分別包含至少1聯(lián),或相鄰橋臺 車站。對簡支梁橋 目標結構應至少包含1跨.兩端部分分別包含至少1跨.或相鄰橋臺 車站 地質條件和結構發(fā)生明顯變化的區(qū)域.應選取目標聯(lián)。跨.滿足彈塑性反應譜方法適用條件的高架區(qū)間結構一般為簡支或連續(xù)結構.根據(jù)已有的大量研究結果,可采用單墩模型作為一個振動單位,地面結構采用非線性時程法分析時.可以采用單墩或多墩模型.基礎和結構的相互作用可以采用等代彈簧或集中參數(shù)分布彈簧,等代彈簧方法適用于結構的地震反應以第一振型為主的情況.由于非線性時程分析運算量較大 結構與構件非線性特性的模擬和分析結果的處理均較為復雜,因而.非線性時程法的振動單位劃分的復雜程度.不宜超過彈性反應譜方法,圖1 連續(xù)梁與簡支梁橋彈性反應譜分析振動單位選取1 振動單位,2,目標聯(lián) 3,邊聯(lián),4.目標跨 5,邊跨.6,橋臺 固定支座,滑動支座 區(qū)間隧道結構和地下車站結構按平面問題考慮時 計算單元沿結構縱向可取為單位長度、對于有中柱的結構??v向取中柱間距的長度。需要對土層建立模型時.土層的計算范圍現(xiàn)在還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一般認為一側土層的寬度取為2倍 3倍以上的結構寬度即可。區(qū)間隧道結構和地下車站結構按三維空間問題考慮時,地下車站取整個結構計算 區(qū)間隧道由于縱向較長、因此可根據(jù)地形地質條件。結構形式等在縱向取出一段長度。6,1,3.由于地震動存在沿土層深度的變化。結構地震反應分析中、以何處的地震動作為輸入是分析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本規(guī)范規(guī)定了設計地震作用基準面。6 1,4,地震反應分析時,采用的結構體系的計算模型應真實模擬結構的剛度和質量分布及邊界條件 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對于城市軌道交通結構的大多數(shù)結構采用梁.桿單元已可滿足要求、對于墻式墩,矮墩等構件采用梁 桿單元誤差可能較大,可考慮采用板殼或實體單元、結構體系建立整體模型時,支座若不考慮非線性特征的影響.比如、金屬固定支座。其變形小、簡化為簡單約束條件,已可以反映其邊界本質,對反應結果影響不大。但是若需要考慮支座非線性特性,如減隔震鉛芯橡膠支座、則需建立計算模型,若采用集中參數(shù)法模擬樁土相互作用,根據(jù)附錄式。B 1,4.3、計算樁土分離段長度時 多層土的hs,按下列步驟計算、1。按第一層土,厚度為l1 水平基床系數(shù)K1計算hs1、當hs1.l1。取hs,hs1。2,當hs1,l1。按第二層土。厚度為l2 的水平基床系數(shù)K2計算hs2 并按下式計算l。2、當l,2 l2、取hs l1、l。2。3。當l、2.l2、按第三層土,厚度為l3。的水平基床系數(shù)K3計算hs3,并按下式計算l 3,當l,3,l3,取hs l1.l2 l.3.若l,3、l3 則按上述方法繼續(xù)計算,6.1,5.一般來說。對于距離活動斷層較近.或者結構形式對豎向地震作用比較敏感的情況??紤]豎向地震動后方可獲得比較合理的計算結果,對豎向地震動比較敏感的結構有拱式結構 長懸臂結構。大跨結構等.至于距離活斷層多遠豎向地震動不能忽略 目前還很難給出定量的要求,美國AASHTO Guide、Specifications,for LRFD.Seismic,Bridge,Design,LRFDSEIS,2,2011規(guī)定對于SDC、D區(qū)內的橋梁.在9.6km內。豎向地震動影響不能忽略。歐洲規(guī)范Euro.Code。8。EN1998、2,2005,Design,of、structures.for,earthquake,resistance,part,2 Bridges 則規(guī)定在5km內要考慮豎向地震動的影響 基于當前的研究現(xiàn)狀 本規(guī)范僅規(guī)定了需要考慮豎向地震作用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