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通風、空調與采暖系統(tǒng)8,4,1,城市軌道交通的內部空氣環(huán)境應采用通風、空調與采暖方式進行控制,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列車正常運行時、應保證內部空氣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氣流速度和空氣質量均應滿足人員生理要求和設備正常運轉需要。2 當列車阻塞在隧道內時 應能對阻塞處進行有效的通風 3 當列車在隧道發(fā)生火災事故時。應能對事故發(fā)生處進行有效的排煙。通風,4 當車站公共區(qū)和設備及管理用房內發(fā)生火災事故時。應能進行有效的排煙、通風。8.4、2.城市軌道交通的內部空氣環(huán)境應優(yōu)先采用通風、含活塞通風,方式進行控制 8,4,3.隧道內夏季的空氣計算溫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當列車車廂不設置空調時.不應高于33、2,當列車車廂設置空調。車站不設置全封閉站臺屏蔽門時、不應高于35.3 當列車車廂設置空調,車站設置全封閉站臺屏蔽門時,不應高于40.8,4。4,隧道內冬季的最低空氣溫度不應低于5 8,4.5.地下車站夏季站內空氣計算溫度和相對濕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車站采用通風方式時.站內的空氣計算溫度不應高于室外空氣計算溫度5,且不應超過30,2、當車站采用空調時 站廳的空氣計算溫度應比空調室外計算干球溫度低2,3,且不應超過30、站臺的空氣計算溫度比站廳的空氣計算溫度低1。2 相對濕度應在40,65 之間,8。4,6。地下車站冬季站內最低空氣溫度不應低于12。8 4,7,通風 空調與采暖系統(tǒng)的負荷應按預測的遠期客流量和最大通過能力確定 8、4.8、通風,空調與采暖方式的設置和設備配置應充分考慮節(jié)能要求,并應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和熱源。8、4,9,隧道和地下車站的進風應直接采自大氣、排風應直接排出地面 8,4,10、當采用通風方式,系統(tǒng)為開式運行時,每個乘客每小時需供應的新鮮空氣量不應少于30m3,當系統(tǒng)為閉式運行時 每個乘客每小時需供應的新鮮空氣量不應少于12.6m3 且所供應的新鮮空氣量均不應少于總送風量的10、8.4、11.當采用空調時、每個乘客每小時需供應的新鮮空氣量不應少于12,6m3,且所供應的新鮮空氣量不應少于總送風量的10.8、4、12,高架線和地面線站廳內的空氣計算溫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當采用通風方式時.夏季計算溫度不應超過室外計算溫度3,且不應超過35.2 當采用空調時.夏季計算溫度應為29 30 相對濕度不應大于65 8、4.13.當高架線和地面線站廳設置采暖時 站廳內的空氣設計溫度應為12,8、4。14、采暖地區(qū)的高架線和地面線車站管理用房應設采暖。室內空氣設計溫度應為18、8。4、15 高架線和地面線車站設備用房應根據工藝要求設置通風??照{與采暖,設計溫度按工藝要求確定、8,4.16,地下車站和隧道應設置防煙、排煙與事故通風系統(tǒng),8.4、17。地下車站站廳、站臺公共區(qū)和設備及管理用房應劃分防煙分區(qū),且防煙分區(qū)不應跨越防火分區(qū) 站廳。站臺公共區(qū)每個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不應超過2000m2 設備及管理用房每個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不應超過750m2,8.4 18.地下車站公共區(qū)火災時的排煙量應根據一個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按1m3 m2 min,計算,當排煙設備負擔兩個或兩個以上防煙分區(qū)時、其設備能力應按同時排除其中兩個最大的防煙分區(qū)的煙量配置、當車站站臺發(fā)生火災時。應保證站廳到站臺的樓梯和扶梯口處具有能夠有效阻止煙氣向站廳蔓延的向下氣流,且氣流速度不應小于1、5m.s 8。4。19,當地下車站設備及管理用房,內走道,地下長通道和出入口通道需設置機械排煙時、其排煙量應根據一個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按1m3 m2 min.計算,排煙區(qū)域的補風量不應小于排煙量的50、當排煙設備負擔兩個或兩個以上防煙分區(qū)時。其設備能力應根據最大防煙分區(qū)的建筑面積按2m3 m2,min。計算的排煙量配置 8 4 20 隧道火災排煙時的氣流速度應高于計算的臨界風速,最低氣流速度不應小于2m。s。且不應高于11m,s 8。4,21、列車阻塞在隧道時的送風量,應保證隧道斷面的氣流速度不小于2m s,且不應高于11m、s,并應控制列車頂部最不利點的隧道空氣溫度不超過45 8、4,22,隧道的排煙設備應保證在150.時能連續(xù)有效工作1h,地下車站公共區(qū)和設備及管理用房的排煙設備應保證在250 時能連續(xù)有效工作1h,地面及高架車站公共區(qū)和設備及管理用房的排煙風機應保證在280。時能連續(xù)有效工作0、5h。煙氣流經的輔助設備應與風機耐高溫等級相同.